來源:@華夏時報微博

華夏時報記者 何一華 李未來 兩會報道

產業工人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石,更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。麵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科技革命浪潮,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、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命題。

當前,從智能製造到綠色工業,從數字車間到未來工廠,技術迭代對工人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——唯有深化產教融合、健全職業培訓體係、完善技能評價機製,才能鍛造一支知識型、技能型、創新型勞動者大軍。

與此同時,通過強化權益保障、弘揚工匠精神、拓寬職業發展通道,讓產業工人真正成為“有尊嚴、有奔頭、有未來”的時代主角,方能以“人才紅利”激活創新動能,為中國式現代化築牢堅實的人力資源底座。

《華夏時報》記者獲悉,今年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董事長鄭月明帶來了關於加大政策落實力度,支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建議。

高技能人才占比低

產業工人是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建設製造強國的骨幹力量。高技能人才是產業工人隊伍的優秀代表,不僅是技術的執行者,也是創新的實踐者,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

隨著現代化產業體係向深向新不斷完善,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的需求更為迫切。

近年來,國家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高技能人才培養。2017年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》提出,要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、人才強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,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。

在“十四五”規劃中,“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製度”“實施知識更新工程、技能提升行動”被列為重點任務,政策紅利持續釋放。例如,“新八級工”職業技能等級製度的推行,為技術工人開辟了從初級工到首席技師的完整晉升通道,讓“技術飯”吃出“高級感”。

2025年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八部門聯合出台了《關於推動技能強企工作的指導意見》,要求進一步激活企業技能人才培養主體作用,圍繞支持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鏈、企業自主培養技能人才等方麵提出了具體舉措。

目前,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,總量持續擴大,素質穩步提升。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,截至2022年,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約為6000萬人,占技能人才比例約為30%,但與發達國家如德國、日本等高技能人才占比近50%相比,仍有一定的差距。

建議加大激勵力度

需要指出的是,盡管對於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,國家頂層設計已經比較全麵係統,但在具體執行操作過程中,仍存在一些問題。

鄭月明告訴記者,高水平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,涉及“選用育留”等多個環節。企業不僅要消耗較高的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,進行長期係統性的培訓和激勵,還會麵臨人才培養後流失無法獲得預期回報的風險。現階段除了企業支出的職工教育經費外,缺少政府資金支持,企業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積極性不高。

與此同時,職業院校教育體係存在與企業用人需求脫節的情況。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、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、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存在一定差距,滯後於新技術迭代和產業發展節奏。

鄭月明舉例,“比如隨著新材料技術進步,一些新興材料的研發和工業化取得了顯著進展,國產化水平快速提升,但是很多職業院校課程還停留在傳統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階段。”

此外,鄭月明表示,由於對高技能人才的激勵力度不夠,住房補助、技能競賽獎補等政策落實力度不夠,導致執行過程中出現“打折”現象。

針對上述情況,鄭月明提出三點建議。一是把支持企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相關政策落到實處,提升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積極性。對於重大戰略、重大工程、重大項目、重點產業的技能人才招用,給予企業一定比例的專項補貼。大力支持企業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、公共實訓基地、技能大師工作室等,對成果突出的企業給予獎勵。

二是引導職業教育院校進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體係。優化課程設置,突出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。加大經費支持力度,加強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建設,鼓勵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,支持院校聘請企業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師。

三是加大對高技能人才激勵力度。鄭月明指出,需結合產業園區實際情況,支持建設園區周邊人才社區,提高高技能人才補貼和市級以上技能比賽的獎補標準,確保資金及時到位,足額兌現。

責任編輯:李未來 主編:張豫寧